Page 112 - 天人之道【0612】
P. 112

何事物有所依待。能够独立而无所依待的就只有所谓的“道”,故这句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的“独”实际指的就是“道”。
        天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⑦杀生者不死:杀是灭除之意,含有摒弃、忘却之意。“杀生者”与下句“生
        人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生者”相对为文,分别指忘却生存和眷恋人世的人。
        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⑧将:送。
        道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⑨撄(yīng)宁:“撄”意为扰乱,“撄宁”的意思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纷扰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保持心境的宁静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⑩本段中“副墨”、“洛诵”、“瞻明”、“聂许”、“需役”、“於(wū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讴(ōu)”、“玄冥”、“参寥”、“疑始”等,都是人物之名。不过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些人物到底是谁无法确解。曾有人就这些人名的用字作过推敲,揣度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间还含有某些特殊的寓意,但均不能确考。大体是,“副墨”指文字,“洛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诵”指背诵,“瞻明”指目视明晰,“聂许”指附耳私语,“需役”指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勤行不怠,“於讴”指吟咏领会,“玄冥”指深远虚寂,“参寥”指高旷寥远,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疑始”指迷茫而无所本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【译文】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南伯子葵向女偊问道:“你的岁数已经很大了,可是你的容颜却像孩童,
                   这是什么缘故呢?”女偊回答:“我得‘道’了。”南伯子葵说:“‘道’可

                   以学习吗?”女偊回答说:“不!怎么可以呢!你不是可以学习‘道’的人。
                   卜梁倚有圣人明敏的才气却没有圣人虚淡的心境,我有圣人虚淡的心境却没有
                   圣人明敏的才气,我想用虚淡的心境来教导他,恐怕他果真能成为圣人哩!然
                   而却不是这样,把圣人虚淡的心境传告具有圣人才气的人,应是很容易的。我

                   还是持守着并告诉他,三天之后便能遗忘天下,既已遗忘天下,我又凝寂持守,
                   七天之后能遗忘万物;既已遗忘外物,我又凝寂持守,九天之后便能遗忘自身的
                   存在;既已遗忘存在的生命,而后心境便能如朝阳一般清新明彻;能够心境如
                   朝阳般清新明彻,而后就能够感受那绝无所待的‘道’了;既已感受了‘道’,

                   而后就能超越古今的时限;既已能够超越古今的时限,而后便进入无所谓生、无
                   所谓死的境界。摒除了生也就没有死,留恋于生也就不存在生。作为事物,‘道’
                   无不有所送,也无不有所迎;无不有所毁,也无不有所成,这就叫做‘撄宁’。
                   撄宁,意思就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纷扰,而后保持心境的宁静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南伯子葵又问:“你偏偏是怎么得‘道’的呢?”女偊又回答说:“我从
                   副墨(文字)的儿子那里听到的,副墨的儿子从洛诵(背诵)的孙子那里听到的,
                   洛诵的孙子从瞻明(目视明晰)那里听到的,瞻明从聂许(附耳私语)那里听到
                   的,聂许从需役(勤行不怠)那里听到的,需役从於讴(吟咏领会)那里听到的,

                   於讴从玄冥(深远虚寂)那里听到的,玄冥从参寥(高旷寥远)那里听到的,参
                   寥从疑始(迷茫而无所本)那里听到的。”


        110
   107   108   109   110   111   112   113   114   115   116   1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