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00 - 天人之道【0612】
P. 100

(七)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②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③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④
        天            故君子之道,本诸身 ,征 诸庶民;考诸三王 而不谬,建 诸天地而不悖,
                   ⑤
        人       质 诸鬼神而无疑,知天也 ;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,知人也。是故君子动而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⑥
        之       为天下道,行而世为天下法,言而世为天下则。
        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——《中庸·第二十九章》
                      【注释】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①本诸身:源自于身体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②征:考察,验证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③三王:指夏、商、周三代君王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④建: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⑤质:质询,询问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⑥世:世代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【译文】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君子治理天下应该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,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。
                   考察夏、商、周三代先王的做法而没有背谬,立于天地之间而没有悖乱,质询于

                   鬼神而没有疑问,百世以后待到圣人出现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。质询于鬼神
                   而没有疑问,这是知道天理;百世以后待到圣人出现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,
                   这是知道人意。所以君子的举止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先导,行为能世世代代成

                   为天下的法度,语言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准则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八)
                    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。有德此有人,有人此有土,有土此有财,有财此有用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①
                德者,本也 ;财者,末 也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——《大学·第十一章》
                      【注释】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①末:本指树的梢。此处指不重要的、衍生出来的事物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【译文】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君子首先应该在德性方面慎重。有了高尚的品德就有人跟从,有了人
                   就有土地,有了土地就有财物,有了财物就可以发挥作用。所以,德为根本,财
                   为末端。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九)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②
                     所谓君子者,言必忠信而心不怨,仁义在身而色无伐 ,思虑通明而辞不专 。
                笃行信道,自强不息。油然若将可越,而终不可及者。此则君子也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——《孔子家语·五仪解第七》
        98
   95   96   97   98   99   100   101   102   103   104   10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