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06 - 天人之道【0612】
P. 106
物之间又为什么差异很大,区别甚多?又是什么东西最有能耐足以居于他物之
先的地位?这都只不过是有形状和颜色罢了。大凡一个有形之物却不显露形色
天
而留足于无所变化之中,懂得这个道理而且深明内中的奥秘,他物又怎么能控
人
制或阻遏住他呢!那样的人处在本能所为的限度内,藏身于无端无绪的混沌中,
之
游乐于万物或灭或生的变化环境里,本性专一不二,元气保全涵养,德行相融
道
相合,从而使自身与自然相通。像这样,他的禀性持守保全,他的精神没有亏损,
外物又从什么地方能够侵入呢!
(三)
①
至人神矣!大泽焚而不能热,河汉沍 而不能寒,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
能惊。若然者,乘云气,骑日月,而游乎四海之外。死生无变于己,而况利害
之端乎!
——《庄子 • 齐物论》
【注释】
①沍:通“冱”(hù),封冰。
【译文】
进入物我两忘境界的至人实在是神妙不测啊!林泽焚烧不能使他感到热,
黄河、汉水封冻了不能使他感到冷,迅疾的雷霆劈山破岩、狂风翻江倒海不能
使他感到震惊。假如这样,便可驾驭云气,骑乘日月,在四海之外遨游,死和
生对于他自身都没有变化,何况利与害这些微不足道的端绪呢!
(四)
夫子曰 :“夫道,於大不终,於小不遗,故万物备。广广乎其无不容也,
①
渊 乎其不可测也。形德仁义,神之末也,非至人孰能定之!夫至人有世,不
②
亦大乎!而不足以为之累。天下奋棅 而不与之偕,审乎无假而不与利迁,极
物之真,能守其本,故外天地,遗万物,而神未尝有所困也。通乎道,合乎德,
退仁义,宾礼乐,至人之心有所定矣。”
——《庄子 • 天道》
【注释】
①渊:深遽。
②奋棅:争权。“棅”通“柄”。
【译文】
先生说:“道,从大的方面说它没有穷尽,从小的方面说它没有遗缺,所
以说具备于万物之中。道广大啊,没有什么不包容;道深遽啊,不可以探测。
推行德化与仁义,这是精神衰败的表现,除了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谁能判定它!
10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