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6 - 天人之道【0612】
P. 16

有所失,神情怅惆地说:“我具有‘无’的特点,而不能做到连‘无’都不存在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要是能达到连‘无’都不存在的境界,再玄妙的东西都不能及得上它啊!”
        天
        人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四)
        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①
                     无极而太极。太极动而生阳,动极 而静,静而生阴,静极复动。一动一静,
        道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②
                互为其根 。分阴分阳,两仪立焉。阳变阴合,而生水火木金土。五气顺布,四
                   ③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④
                时 行焉。五行一 阴阳也,阴阳一太极也,太极本无极也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——周敦颐《太极图说》

                      【注释】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①极:达到了极点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②根:根源、根本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③四时:指春夏秋冬四季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④一:此处指归一于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【译文】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无极到太极。太极动起来产生了阳气,动到极端又产生了静。静了之后
                   就产生了阴,静到极点后又动起来了。一动一静,互为对方的根源和动力。这样,

                   就产生了阴阳两仪。阴阳的变化和合就产生了水火木金土。这五种气顺势布发,
                   就导致四季的运行。所以,五行可以归一于阴阳,阴阳可以归一于太极,太极
                   就是无极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五)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①
                     盖太极者,本然之妙也;动静者,所乘之机 也。太极,形而上之道也;阴阳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③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②
                形而下之器 也。是以自其著 者而观之,则动静不同时,阴阳不同位,而太极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⑤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④
                无不在焉 ;自其微 者而观之,则冲漠无朕 ,而动静、阴阳之理,已悉具于其
                中矣。虽然,推之于前,而不见其始之合 ;引之于后,而不见其终之离也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…… ……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⑥
                     五行具,则造化发育之具 无不备矣,故又即此而推本之,以明其浑然一体,
                莫非无极之妙;而无极之妙,亦未尝不各具於一物之中也。盖五行异质,四时异气,

                而皆不能外乎阴阳 ;阴阳异位,动静异时,而皆不能离乎太极。至於所以为太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⑦
                极者,又初无声臭 之可言,是性之本体然也。天下岂有性外之物哉!然五行之
                生,随其气质而所禀不同,所谓“各一其性”也。各一其性,则浑然太极之全体,

                无不各具於一物之中,而性之无所不在,又可见矣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——朱熹《太极图说解》




        14
   11   12   13   14   15   16   17   18   19   20   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