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7 - 天人之道【0612】
P. 17
【注释】
①所乘之机:借用、乘用的机缘和力量。
②形而下之器:指具体的、有形态的器物。
③著:显明的。
④微:微小不易看到的。
⑤冲漠无朕:空寂无形,语出《庄子·应帝王》。
⑥具:此处指条件。
⑦无声臭:没有声音和味道。
【译文】
太极是本来的微妙;动静是其所借用的力量。太极是超越形态的大道,阴
阳是具体的器物。所以从明显的地方着眼,动静不会同时发生,阴阳不会在同
一位置出现,可是太极无所不在。从隐微处着眼,就呈现出空寂无形,但动静
阴阳之理都已贯穿其中。即使这样,向前推演,也不能看到开始的结合;向后
推演,也不能看到最终的分离。
…… ……
有了五行,宇宙造化的条件就具备了。从这里向本源处推理,就明白其浑
然一体的地方都是无极的妙处。而无极的妙处,也必须体现于一个具体的东西
之中。五行不同,四时不同,但都不能逃离阴阳。阴阳位置不同,动静时间不同,
但都不能逃出太极。至于太极的凭据和来源,本来没有声音气味可说,只是性
的本体。天下难道有性之外的东西吗?五行的产生,只是根据气质禀授不同,
这就是每个的性都是一样的。正是因为其性是一样的,所以太极的全体呈现在
一个具体的东西中,从各种样的东西中又可以看到性的存在。
(六)
第一章
①
故曰 :“虚无生自然,自然生大道,大道生一气,一气分阴阳,阴阳为天地,
天地生万物。”则是造化之根也。此乃真一之气,万象之先。太虚太无,太空太玄,
大道之行,阴阳之化
②
杳杳冥冥,非尺寸之所可量;浩浩荡荡,非涯岸 之所可测。其大无外,其小无内,
大包天地,小入毫芒,上无复色,下无复渊,一物圆明,千古显露不可得而名者。
圣人以心契之,不获已而,名之曰“道”。以是知,即心是道也。
——白玉蟾《玄关显秘论》
【注释】
①此段引文的文意在许多道家著作中都有,但具体出处难考。
②涯岸:边际。
【译文】
所以说:“虚无产生出自然,自然产生出大道,大道产生出气,气中又分
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