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2 - 天人之道【0612】
P. 22
③飧(sūn)泄:一种病,是肝郁脾虚、清气不升所致。临床表现有大便泄
泻清稀,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,肠鸣腹痛,脉弦缓等。
天
④腠(còu)理:皮肤、肌肉的纹理。分皮腠、肌腠等。有时又指皮肤和肌
人
肉的交接处,合称皮腠。腠理是渗泄液体,流通和合聚元气的场所,有防
之
御外邪侵袭的功能。
道
⑤实四支:使四肢坚实。
【译文】
黄帝说:阴阳是宇宙间的一般规律,是一切事物的法则,是万物变化的起
源,是生长毁灭的根本,是认识事物变化的枢纽。凡医治疾病,必须求得病情
变化的根本,而道理也不外乎阴阳二字。拿自然界变化来比喻,清阳之气聚于
上,而成为天,浊阴之气积于下,而成为地。阴是比较静止的,阳是比较躁动
的;阳主生成,阴主成长;阳主肃杀,阴主收藏。阳能化生力量,阴能构成形体。
寒到极点会生热,热到极点会生寒;寒气能产生浊阴,热气能产生清阳。清阳
之气居下而不升,就会发生泄泻之病。浊阴之气居上而不降,就会发生胀满之病。
这就是阴阳的正常和反常变化,因此疾病也就有逆证和顺证的分别。
所以大自然的清阳之气上升为天,浊阴之气下降为地。地气蒸发上升为云,
天气凝聚下降为雨;雨是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的,云是由天气蒸发水气而成的。
人体的变化也是这样,清阳之气出于上窍,浊阴之气出于下窍;清阳发泄于腠理,
浊阴内注于五脏;清阳充实于四肢,浊阴内走于六腑。
(五)
日,阳也。阳用事则日进而北,昼进而长,阳胜,故为温暑 ;阴用事则日
退而南,昼退而短,阴胜,故为凉寒也。故日进为暑,退为寒。若日之南北失节,
①
晷 过而长为常寒,退而短为常奥。此寒奥之表也,故曰为寒暑。一曰,晷长为
潦,短为旱,奢为扶。扶者,邪臣进而正臣疏,君子不足,奸人有余。
——《汉书·天文志》
【注释】
①晷(guǐ):古代用来观测日影以及定时刻的仪器。
【译文】
日,太阳。阳气盛,太阳逐渐推移向北,白天逐渐变长,阳胜,天气为温暑;
阴气盛,则太阳逐渐退向南,白天渐短,阴胜,天气寒冷。所以太阳北进为暑、
南退为寒。如果太阳的南北运行失去节令,晷影过长为常寒,晷影过短为常热。
这是寒暑的表现,所以称为寒暑。又说,晷影长为涝,晷影短为旱,过分了为扶。
扶就是说,邪臣得到提拔而正臣被疏远,君子不够多而奸人太多。
20